熨斗在中国的汉代时就已出现,但最初却是作为一种刑具,直到晋代以后,熨斗的功能才逐渐向生活工具转化。从《春秋左氏传杜预集解》中称“药杵、澡盆、熨斗……皆民间之急用也”也不难看出,熨斗至少在晋代已是民间的家庭用具。
有关熨斗这个名称的来历,据考证有两种来源。一是取象征北斗之意;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“熨斗”。事实上,我们根据《青铜器小词典》介绍就可以得知,汉魏时期的熨斗是用青铜铸成,有的熨斗上还刻有“熨斗直衣”的铭文,可见那时候的人们就已明确了熨斗的用途。历经唐宋以后,熨斗已经由贵族的专用逐渐向民间扩展,其造型也逐渐定型。关于其用法,古今以来大略相同,都是在熨衣前,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,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,所以,古籍中又叫“火斗”。
到了清代中期,铜器在用途上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着很大区别,它已基本失去了作为礼器的意义,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器皿或是人们赏玩的艺术品。由于受到乾隆皇帝的个人推崇和民间训诂、金石学发展的影响,这个阶段出现了大批仿造上周青铜器的造型的器物,这其中就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熨斗。他的造型已由西汉中期的微弧形底改为平底,实心长柄改为空心短柄,插接于木把,制作愈发细致美观。
笔者所藏的这个熨斗,是清代中期的高古纹兽吞铜熨斗,敞口、颈收、直腹,有长鋬,鋬部饰以兽首,且周身装饰草叶纹、回纹。纹饰洗练,颇具古风,是典型的清代中期的青铜器仿古造型。
实际上,尽管清代仿古青铜器已经颇具规模,不过从纹饰来看,这一时期的仿古青铜器没有严格仿造商周青铜器的纹饰,而是使用了龙纹、卷云纹、浪花纹、花卉纹、变形兽面纹、变形夔纹、回纹等纹饰。有些器物上的兽面纹,已不是兽面纹,倒像是蝙蝠。青铜器中的斝、簋、爵、觚、鼎、壶均是礼器。
而从包浆铜质来看,清代仿古铜器也与商周青铜器有很大的不同。战国以前的铜器,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。锡的成份越大,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。而清代流传下来的仿商周器物尽管可以假乱真,但最大的区别就是此类器物的包浆一般为黑漆古,而且露铜呈黄色。因此,从这个角度来看,这个时期仿古器物的时代特征还是比较显现的。(中国文物信息网 作者:程思明)